Saturday, July 2, 2016

肝脏给您“打电话”,您关心了吗?

为什么肝癌一旦发现多半就是晚期,因为肝脏没有任何痛觉神经提醒你!
十五个信号提示你:必须养肝、养肝先排肝毒
1、无端感到疲倦。
2、无端感到烦躁、焦虑和忧郁。
3、眼睛干涩或者死鱼眼。
4、出现粘便。
5、腰部赘肉增加。
6、有体臭。
7、失眠多梦。
8、口干口苦。
9、偏头痛。
10、前胸后背有红痣。
11、指甲有明显竖条纹。
12、头发经常很油。
13、脸庞两边有肝斑。
14、脾气特别大。
15、乳腺增生和妇科问题
如果您有超过3个以上的症状,肝已经发出”警报“了!所谓养肝先排肝毒,舒肝理气,提高代谢即是当务之急!我们血液的pH值会被严格的维持在7.35~7.45之间,比这酸就是酸中毒,是必须接受专业治疗的严重疾病。而“酸性体质”即是万病之源,更是癌症的温床!我们可以3管齐下保肝护肝解肝毒!

A. 食物
中和酸碱值的比例是,1:4,也就是需要4份的碱性食物,来平衡1份酸性,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碱性食品来将身体酸碱值“推回”7.35 ~7.45。
胡萝卜:增强人体免疫力,保肝护肝,且保护多种脏器。
金针菇:金针菇性寒、味咸,能利于肝脏,益肠胃。
莲藕:涩液中含丹宁酸,抗氧化,预防癌症和动脉硬化。
萝卜:含具有很强解毒作用的氧化酶等,诱导人体产生干扰素,增强机体免疫力,解酒毒。
大葱:可降低胃液中亚硝酸盐含量,放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癌症。
菠菜:含大量的抗氧化剂,长于清理人体肠胃的热毒。
山药:增加人体T淋巴细胞,增强免疫功能。
绿豆:清热解毒,保肝明目。
苹果:醒酒平肝、生津解毒。防铅中毒,防癌。
香蕉:润肠通便、清热解毒,但含钾量高,肾功能不全,肾炎患者不宜多吃。
梨:患肝炎、肝硬化的病人,常食大有益处。
B. 饮用水
肝脏86%是水份,因此我们每天喝的水对肝脏代谢与排毒就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了!电解碱性水的5大特征是
1. 过滤干净的水
2. 负电位,抗氧化,消除自由基
3. 呈碱性,帮助平衡身体酸碱值
4. 较小水分子团,渗透力强,排除体内毒素
5. 含适量氧,是健康活水
6. 含人体需要的活性离子矿物质,如钙,镁,磷,钾等

呈碱性,每天饮用至少2.5公升的电解碱性水帮助加强身体酸碱值的平衡。如果身体pH值下降0.1,就已经是亚健康,人体抵抗力下降30%,排毒功能也因此而下降。

肝脏所产生的酵素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而酵素的活性化与否又取决于血液的酸碱性,因此负电位可净化血液,进而促使酵素活性化,大大减轻肝脏负担。

小分子团水的分子团直径与细胞膜亲水性通道的直径相近。有利于加快细胞内细胞液与小分子团水的交换。加快细胞的营养吸收,把不良成分带出细胞外,平衡新陈代谢。使人体内的有害物资及时的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因为小分子团水的分散性好,使血红细胞分散;小分子团水渗透力强,容易进入细胞和滋养细胞,所以体内新生的红细胞刚度小、变形性大,从而使人的血液黏稠度降低;它被称为动脉中的“清洁工”或者“吸尘器”。

钙,镁,钾,铁,锌等14种矿物质是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体内含铁、铜、锌总量减少,均可减弱免疫机制,降低抗病能力,助长细菌感染,当体内出现了更多毒素,肝脏的代谢负担又加重了。微量元素帮助抗病、防癌、延年益寿等。

C. 日常作息
1、一定要吃早餐与定时用餐:早餐距离前一天晚餐的时间一般在12小时以上,由于能量的消耗,做为机体的整体协调保护,贮存在肝脏的成千上万的葡萄糖将释放入血。而这时如果及时进食早餐,从膳食中摄入的糖分入血,继而将肝糖原再次补充齐备,机体将进入正常轨道,继续代谢。如果不能及时进食补充肝脏内的糖原,驻防糖原的位置就会被脂肪乘虚而入,沉积肝内,久之便形成了脂肪肝。本来是肝糖原的领地,但是经常被脂肪占据,这种状况好似“鸠占鹊巢”,肝脏失去了糖对肝脏的保护,增加了被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机会,容易发生肝脏的病变也就不奇怪了。

2、按时休息:凌晨1~3时:这是肝最强的时间,我们能做的就是睡眠,给肝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肝最弱的时间是13~17时。所以建议把辛苦工作尽量堆在上午。

3、适量饮酒:小酌宜兴,久酌伤身!这个伤身就是说伤害我们的肝脏。如果不幸喝醉了,也要第一时间醒酒和帮助我们肝脏减压。电解水有弱碱性、小分子团的特点,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中和酒精,缓解宿醉头痛、头晕的现象,减轻肝脏负担。

4、莫生气,保持好心情:中医说,生气伤肝。当一个脾气不好的人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很好判别,她的额头一定不是平整的,可以看到微微凸起的几个小颗粒,鼻子两侧的毛孔也是不规则的方向生长,都是说明了脾气伤了肝脏。

5、拒绝过于油腻的食物:当油腻的东西长期食用或者总是在吃的话,会影响我们肝的正常运作的,别让身体陷入一个死循环,最终会出现肝部的病变。

健康热线: +60163530 99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