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10, 2018

午睡是个技术活,你睡对了吗?


相信很多人有这样一个疑惑——午睡后头疼、腰酸、精神呆滞、眼睛无法聚焦……总之,怎么越睡越困了?是不能睡午觉么!!都别傻了,那是因为我们还没学会午睡!那么,怎么午睡才科学?

瞧瞧你的“午睡表情”,你睡对了吗?

1-伏案而睡

简单地说,也就是趴在桌子上睡。因为中午休息时间较少,公司地点与家的距离较远,因此,午休也就只能“无床”而休,趴着休,这是很多上班族的“硬伤”。 
危险指数:面瘫、视力模糊、折腰 
趴着午睡容易导致多处神经受到挤压,两臂、脸部、手脚都发麻,这下“面瘫”是来真的了。如果压迫到眼球,就会出现暂时的视力模糊,长时间如此,会形成高度近视,甚至演变成青光眼。 
当然,趴着睡肯定没办法维持正确的坐姿,脊椎无法“舒展”,很可能会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变成“折腰”一族。

2-戴隐形眼镜入睡

很多女性因为工作原因都会佩戴隐形眼镜,中午饭后困意实在难敌,但是就那么一丁点休息时间,也来不及“摘掉”,干脆戴着隐形眼镜午睡。 
危险指数:流泪、视力模糊、干眼病 
戴着隐形眼镜午睡醒来时,会感觉眼睛莫名流泪,并且视力模糊不清。而人们合眼的时候氧气是通过血管渗入,而隐形眼镜却隔离了这个途径,眼睛“呼吸不畅”,细胞缺损,稍有不慎易引发感染,导致干眼病、角膜溃疡等。


3-靠着键盘上睡
你可能不知道,在电脑的所有组件中,显示器的辐射最大。电脑主机的辐射量约为显示器的30%,普通键盘的辐射量为显示器的10%。而键盘离头部最近,脑部以及身体同时受到键盘、显示器、主机的三重辐射。 
危险指数:心烦焦虑、大脑迟钝 
长期趴在键盘旁边午睡,长时间、零距离的接触,这样的午睡不但会影响到心情,导致焦虑不按,更甚之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大脑细胞有所损伤,影响大脑反应速度。

到底怎么午睡才对呢??

科学的午睡要从午睡的最佳时机、正确的睡姿、午睡的工具和午睡醒后的反应来判断,既然要睡,誓将科学午睡进行到底!

1-饭后马上午睡,小心闹胃病
午饭后人容易头昏脑胀、四肢乏力、周身酸懒,意志力不够坚定的人就立马午睡。但是这样饭后马上午睡,大量的血液流向胃,血压下降,大脑供氧及营养明显下降,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严重的则可能产生反流性食管炎。 
最佳时机:中饭不要吃得太饱或太油腻,午睡前应该活动10分钟,以便食物消化;再休息20分钟左右, 然后进行午睡最合适。

2-午睡要有正确睡姿,放松全身
伏案而睡、脑袋靠椅背睡、趴在键盘睡、直接睡地上……这些都是午睡错误的姿势示范。这样补单不能达到午睡的神奇效果,还会引起不必要的职业病!
正确睡姿:头后垫一些柔软的物品做枕头,以免减少头部的血流量,另外,双脚可以适当找地方平放,有利于全身的血液循环,放松下半身。

3-“午睡三宝”,给自己一个优质午睡
干瘪地以臂代枕,导致臂痛脸麻可不是健康的午睡。在这个午时易倦的时候,想睡就睡别难为自己。如果午睡条件简陋,借助这些“午睡伴侣”,可以让你的午睡事半功倍。
午睡三宝:午睡枕、午休眼罩、防噪音耳塞
午睡充气枕或者棉枕,可以避免脸部神经被压制,保持血液通畅;而一般办公室都不会关灯睡觉,对灯光敏感的朋友可以准备午睡专用眼罩。午睡时间不长,害怕噪音干扰的人最好自备防噪音耳塞,为自己塑造一个安静、放松、舒适的午休环境。

Friday, October 5, 2018

不看这个,说不定自己连水都不会喝

不看这个,说不定自己连水都不会喝


1. 喝多少水?
一天需要需要喝多少水:

水是生命之源,血液中有七成是水分,水更是人体的所有的生命活动所需。正常人一般每天需要2000毫升的水,相当于8杯250毫升左右的水。若是夏天则每日需补充3000毫升左右的水。但是具体需要多少水,则要看个人的具体生理状况。
第一杯水喝多少:

早晨起床后的第一杯水尤其重要。一天的第一杯水至少需要250毫升,以达到排除肾脏和肝脏等器官经过一夜排出的毒素。

第二杯水喝多少:

白领一族经常是时间很紧凑的,感到办公室打卡上班时经常是累得满头大汗,情绪也非常紧张,这时候如果不注意补水,很容易出现脱水情况。这个时候应该补充至少250毫升的水,给身体补水之余也缓解紧张的情绪。

2. 何时喝水?
2500毫升的水什么时候喝好呢?我们不能等到口渴才喝水,因为当人体感到口渴时已经是身体缺水的体现了。现在看看一天的喝水时间安排表吧!
6:30
    长达7-8小时的睡眠,身体苏醒后就应该开始补水了。起床之后先喝250毫升的水,不仅能唤醒肠胃,更有助于身体排毒排污。
8:30
清晨到达办公室,即使不是高温,赶路过程也容易造成大量出汗,心情紧张,这时候来一杯250毫升左右的水,能够补充水分。
  11:00
  在空调房里工作了几个小时,水分挥发快,这时候补充第三杯水也可以趁   机活动一下筋骨。
12: 50
用完午餐半小时后,补充第四杯水。注意不要饭后立刻喝水或边吃边喝水,因为这样会降低肠胃里的酶的浓度和活性,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15:00                                                           下午茶时间,但是建议喝一杯矿泉水再开始吃其他的东西,这样既能提神醒脑又能起到瘦身效果哦。
17:30                                                           下班之前的最后一杯水,能够在晚餐前降低胃酸,减少食欲。不过瘦的人就不要这样子哦,苗条者提前一小时喝这杯水比较好
22:00                                                           睡前一小时前喝一天的最后一杯水,完成一天八杯水的任务!不过这杯水不要喝太多,以免晚上上洗手间不便。

Wednesday, September 5, 2018

[氢气] 竟然 能保护肝脏!

氢溶液制备方法,研究作者单位包括德国亚琛工业大学(Rene H. Tolba)。
氢气对移植器官保护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体外器官保护,另一个是移植后损伤保护。最早开展氢气保护移植器官方面研究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Nakao实验室,采用氢气吸入对小肠移植后小肠损伤的保护研究,后来又开展了氢水饮用对移植后肾脏病的治疗和氢气吸入对移植心脏、肺的保护,体外肺器官保护等研究,其它一些实验室也相继开展对肾脏器官体外保护,肺体外保护,心脏体外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少数学者提出,氢气对体外器官保护没有效果。
比较奇怪的是,氢气对肝脏体外保护的研究相对比较少。最近来自日本京都大学医学研究生院的一项研究发现,用氢气灌流液对体外肝脏进行灌流,能产生比较好的预防冷缺血(体外器官保护的典型损伤)损伤。这一研究再次增加了氢气对器官移植损伤保护的证据。器官移植保护作为一种非侵入技术,更容易进入临床应用,氢气作为一种医疗工具气体,在器官移植技术上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器官冷缺血损伤保护,也是一种比较直接的器官层面损伤保护的证据,对氢气医学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这一研究论文最近在线发表在《肝脏移植》上。
低温仍然是国际通用的体外器官保护的金标准,但是低温不可避免地导致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氢气具有很理想的生物抗氧化效应,但是也存在一些限制氢气进入临床应用的缺点,例如氢气是可燃性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低,在组织中的扩散性非常强。扩散能力强对氢气产生效应有帮助,但也导致氢气很难在组织内持续停留,难以维持足够高的气体浓度。为了克服这些障碍,最新研究专门开发了一种器官保护技术,称为氢气灌流冷藏,并对这种方法对肝脏的体外保护效果进行了研究。
整个肝脏从Wistar鼠取下,使用标准的UW器官保护液先进行24小时低温保存。然后分组分别采用从门静脉、肝动脉或门静脉联合肝动脉进行含氢1.0 ppm保护液进行灌流,采用功能和形态学评估肝脏保护效果。进行2小时恢复氧气和37°C体温灌流后用功能完整性和形态学损害被评估。结果发现,氢气灌流能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转氨酶和HMGB-1释放,氢水门静脉灌流和联合灌流透明质酸间隙明显增加,提示门静脉途径对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更有效。胆汁生产和和乳酸脱氢酶在肝动脉和联合灌流组改善更明显,说明经过肝动脉途径对保护胆管更有效。电子显微镜结果也发现,门静脉灌流学窦结构完整,而肝动脉途径的胆管结构更完整,这和生化指标相一致。在机制方面,氢气灌流能显著降低肝脏组织氧化损伤,提高还原谷胱甘肽比例。
研究结果提示,氢气灌流能通过减少氧化损伤保护体外肝脏冷缺血损伤,不同的灌流途径的存在不同的保护目标,联合门静脉和肝动脉灌流可以取得更理想效果。由于氢气具有极大安全性,获得氢气简单且成本低,氢气用于体外器官保护将具有重要应用潜力。这一研究结果给氢气保护肝脏损伤提供了更直接的证据。
由于存在氢气摄取途径的差异,氢气吸入途径肺组织内氢气浓度最高,氢水饮用后肝脏组织内氢气浓度最高,且氢水饮用可以获得更快更高浓度的氢气组织浓度,这对于保护肝脏损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重要结果图:重点看氢容液制备方法:

图1氢气灌流液制备方法

2各项生化指标显示氢气保护效果

内皮细胞和胆管电子显微镜照片(A是损伤对照,BCD是氢水灌流,E是无损伤对照)
pH Balance电解碱性水机拥有丰富的氢气,每天坚持喝,给你的未来补一下!

任何问题,欢迎致电询问
+6016-353 0999 (JB area)
+6012-318 8138 (KL area)
+6019-877 1439 (Kuching area)
+6289-7257 0999 (Indonesia)
欢迎游览我们的官方网站
www.phbalance.asia

Thursday, August 30, 2018

在生活中的5个重要时刻,要记住这些关键「慢动作」

在生活中的5个重要时刻,要记住这些 [慢动作]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先生的《从前慢》,道出了人们对“慢生活”的怀念。

在这个什么都快的时代,保持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更是充满智慧的生活方式。

今天不妨和我一起,一起学习如何:慢一点!



起床慢一点


清晨起,莫慌忙,伸伸懒腰再起床。清晨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有心脏病、高血压的人群在晨醒后不要起得太急。
正确的方法:
1. 醒来时先躺半分钟,可以伸伸懒腰,使血液慢慢流动;

2. 坐起来时,不要立即挪到床边,可以靠在床头休息半分钟,能改善脑供血状况,以防脑供血不足;

3. 下床前,先把双腿放下床沿半分钟,然后再站起来。

排尿慢一点
有的人不愿半夜起床排尿,早晨醒来时尿意紧迫,会迫不及待去卫生间。但如果排尿过快,膀胱排空容易引起头晕,甚至出现排尿性晕厥,引发跌倒意外。

正确的方法:
排尿要尽量缓慢,不可用力过快过猛;起立或蹲起时,要手扶支撑物。
喝水慢一点
有的人喜欢猛喝暴饮,一次性喝个够,这种“急灌式”的喝水方法是不可取的,不仅会稀释胃液,防碍消化,还会加重心脏、肾脏的负担。

老人或心脏不好的人群,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等情况。

正确的方法:
每天少量、多次喝水,每次150~200毫升左右(1杯,每日喝水量最好能达到1200毫升(6~8杯)。
Related image

吃饭慢一点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拿到外卖狼吞虎咽、三口并作两口就吃完了,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很多健康问题。

一项研究发现,吃饭时狼吞虎咽者变胖的风险是细嚼慢咽者的4倍以上!另外,吃饭太快者患上胃病、慢性疾病、癌症等健康问题的风险都要高于细嚼慢咽者。

正确的方法:
1. 饭前不要太饥饿,正餐间有计划的用水果、坚果、酸奶等加餐;

2. 吃饭时不要分心,避免思考问题或看手机;

3. 吃饭时小口进食,贪多嚼不烂;

4. 可以试着调整吃饭顺序,先喝一小碗鲜汤,再吃蔬菜菌菇类,然后吃禽鱼肉蛋豆制品,最后再吃杂粮或薯类主食,总之就是把能量密度低的食物放在前边吃。
Image result for eating food
低头弯腰慢一点

低头弯腰过快或猛然抬头易诱发“体位性低血压”,还容易闪腰。
正确的方法:
如必须做捡东西的动作,最好手扶桌椅,使身体有个着力点。

搬重物时,最好先单膝跪地,尽可能将重物靠近身体,利用手臂举起重物至大腿中间,然后以保持背部笔直的方式站起,慢慢起身的同时,重物要尽量贴近身体。

节奏慢下来,效率提上去;心态平下来,健康升上去。